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转移大后方始末
TUhjnbcbe - 2021/7/17 5:50:00

叶雷编注:此文系年4月,我撰写文溯阁《四库全书》归属之争的《〈四库全书〉珍藏何处为好》文3年后,不经意获得。

年9月,抗战胜利60周年,正巧外公柳永绵弟弟、解放后在西安工作的叔公柳永缔先生,来南京旅游。

叔公到我家时聊起,他竟是守护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转移大后方的亲历者!他刚接受了央视十套科教频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特别节目讲述·到大后方”采访。

我不禁遂向叔公要来他当年的回忆记录。编辑后,刊于年9月的金陵晚报副刊“大视野”。

全文如下:

《四库全书》是稀世珍宝,被称为世界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

因它既是一部大型丛书,又是手抄本,工程浩大。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共历时十载才完成。原有七部,分藏在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辽宁行宫文溯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

由于历年来战乱,大多失散毁损。江南三部,两部毁于战火,仅杭州文澜阁一部也残缺不全。经多方努力,于年收齐、补抄齐全,共存书种,册。

近日,浙江宁波慈溪(现划余姚)丈亭祝家渡人,原一机部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财务科长、会计师,现年92岁的柳永缔先生,字逸厂(庵),接受央视十套科教频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特别节目讲述·到大后方”采访。

永缔先生详尽记述了,他在其表兄陈训慈(字叔谅)先生和陈布雷(二陈母亲系我外公柳永绵、叔公柳永缔的姑母——叶雷注)先生指导下,当年往西南大后方抢运和保管——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四库全书》的难忘始末——

年8月,日寇在金山卫登陆,杭州危在旦夕。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四库全书》和其他图书、文物亟待抢运。

而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对此事竟漠不关心,虽经几次交涉仍无动于衷。

在此万分紧急关头,爱国学者陈训慈先生挺身而出,自己筹款抢运。陈训慈,字叔谅,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五四”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发生后,曾创办《爱国青年》杂志;“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主编《抗敌导报》,唤醒民众,奋起抗战。

陈训慈先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史学著作,被誉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更是忠心耿耿,始终如一。特别是他对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爱护,更是胜过自己的生命。

永缔先生说,“在叔谅先生组织领导下,我们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抢运至浙江富阳,再转移到龙泉县躂石村。紧接着,继续抢运其它图书、文物,运毕仅三天,杭州沦陷。

“根据当时形势,为安全起见,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从浙江移送到贵州省的贵阳市”。

永缔先生说,“年10月,在贵阳的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处的保管员夏定域先生,被浙江大学湄潭分校聘任为中文系副教授,一时无合适人员接替,经叔谅先生同意,就命我暂时接手。

“我奉命留在贵阳,与夏先生办了交接手续,并由他陪同拜访了当地文教界名流。他们对《四库全书》颇为重视,答应有困难可以协助。

“当时保管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设在贵阳威西门外张家祠堂,该处是*队后勤部的医药器材仓库,其中留出一间空房,给保管处存放宋刻善本书,同时也是保管员的办公室和卧室;另一部分为了免遭敌机轰炸,将装着木箱的《四库全书》存放在近郊山上的“地母洞”内,并雇用二位工友负责保管和搬运。

“由于贵阳气候多雨,有‘天无三日晴’之称。遇到下雨,气温就下降,湿度增大。这对藏书极为不利。

“后经请教当地人士,他们特提出采取三项措施:一、洞内地面上放置大量生石灰吸潮;二、每日将装书木箱上下相互翻动以防潮气侵入最底层书箱;三、每到夏季三伏天,遇天晴阳光充足时,按经、史、子、集顺序,每日打开数箱暴晒,使图书长期保持原状。

“保管《四库全书》确实是一项既光荣又清苦的工作,其意义深远。为此,叔谅先生经常来函慰勉,还代我们向当时的教育部催拨经费等。

“其兄布雷(陈叔谅系陈布雷胞弟)先生在百忙之中,也写信鼓励我。作为一名浙江籍的青年,保管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年11月,原浙江省图书馆的毛春翔先生,也来到西南大后方,与叔谅先生取得联系。

毛先生是位资深学广的图书馆学专家,对《四库全书》及善本都有深厚感情,是一位保管阁书的最佳人选,因此任命他来接替我工作。临行时,我们在‘地母洞’书库前摄影留念。

柳永缔与毛春翔等工作人员与精心保管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在贵阳地母洞中合影(.5.10)

“抗战后期因局势变化,又将阁书由贵阳转移至重庆青木关。

“抗战胜利后,叔谅先生又为文澜阁《四库全书》返回浙江而操劳,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在全副武装押运下,文澜阁《四库全书》于年6月安全地运回杭州。

“文澜阁《四库全书》自抢运到归阁,历时八年又十个月。跨越浙、赣、湘、桂、黔、川六个省,行程数千公里,一本不少,一页不缺地返回杭州老家,确非易事。

“这是叔谅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又一次重大贡献!鉴于他的历史功绩,最近上海辞书出版社已将叔谅先生作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家”收入《辞海》补编。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怀念他,将永远学习他”。

叔公柳永缔先生年摄

(在金陵晚报刊出时,特别标注: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上网,所以百度不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转移大后方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