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蒋新民/副主编:紫珊瑚
责任编辑:小西积健为雄
主播:欢子/特邀评论:徐为富
/文:陈思
/图:堆糖
/排版:郭舒
我经常想,送艺术下乡,为何用“点亮”这个词,它又能如何神奇点亮我们的生活呢?
有一次参加一个美术沙龙活动,美术大师坐下,让我们每人拿一把扇子、一支笔,然后交大家画梅花。他先交我们如何把笔蘸湿、如何蘸墨、怎样调匀墨汁,然后让我们每人拿一把扇子摆在面前,教我们慢慢画主枝干、次枝干、花苞、梅花。老师说,为了画好,他们要经常外出,仔细观察花、叶形状、大小、方向、色彩,不使描错,这是“真”的方面的功夫,同时又须巧妙配合,巧妙布置,使它妥帖,这是“美”的方面的功夫。总之,图画兼重描写和配置,肖似和美观,模仿和创作。一会儿,扇子上一支梅花栩栩如生,我心生欢喜,感觉很舒服。
画一朵花,只能看看,毫无实用,但研究了花的色彩,可以应用在装饰图案上,研究了花瓣的线条,可以应用在扇子、瓶、器具的形式上,欣赏也成了间接的实用,然后拿这“真”和“美”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人生趣味也丰富起来,这就是“艺术的陶冶”,所以艺术家的气质,大概就是在这真和美中修炼的。从这一方面讲,艺术“点亮”的是我们审美力和实际应用力。
艺术同样能“激发”人的兴趣。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有一则,道及他自己如何从村童牧竖,一言一笑中吸取作诗的灵感,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听到随园里的挑粪工,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滋滋地说:“有一身花矣。”作了两句诗:“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另一个是:他二月出门,送行的野僧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他也作了两句诗:“只怜香雪梅干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两个场景,令才子倾倒,写了两句富有情调的感叹“不能随身带走花”的诗,读起来趣味横生,让我感受到了普通场景中才华的魅力之美。我一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每天阅读、认真做笔记,认真写作。这种冲动,来源于文学艺术神奇的“点亮”。
艺术能让你更热爱生活。“圆梦小康”的展览中,看到一幅照片,有一对90多岁的夫妻,坐在自家楼房门前的柿子树下,看着丰收的玉米,露出慈祥又灿烂的笑容。照片里的老人笑容中,既是跨过岁月的艰辛,依然保持精神灿烂的笑容,也是当下如花岁月的幸福笑容。我相信,每个从这幅照片前经过的人,不管揣了怎样沉沉的心事,都会被那笑的洪流不由分说地裹挟了,让自己的心也跟着泛起一朵欢悦的浪花,不断告诉自己,我们的生命状态,也要精神灿烂、笑对人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艺术犹如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也如一盏明灯,点亮我们生活前行的路,愿我们在灯的前方感知美、创造美。
往期作品回顾:
聆听-江南专栏
陈思:陌上花开缓缓归
“中原红木杯”第二届浣花文学奖征文启事
作者简介:
陈思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作品常见于《扬子晚报》《金陵晚报》《江南时报》和多家网络平台,多篇稿件在全国获奖,作品《风中的手艺人》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篇,作品《华严寺前有清思》入选中国最美游记、诗歌《浦口美如画》入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作品精选。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桑恒昌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湛蓝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策划:柳依依暖在北方胡迎春尾子
主编:烟花清欢
编辑:莲之爱朱爱华陈风华风碎倒影连云雷朱晓燕
美编:无兮ETA张婷儿鱼的记忆。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自在花开眉如远山西西
投稿须知: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