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居然被这部电影的海报给欺骗了,不过,也
TUhjnbcbe - 2023/1/13 6:1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关于二战题材电影看多了,难免会觉得压抑无比,可是,发生过的事情,总不能因为盛世就选择遗忘,所以,我们用影像的方式,间接的开始将最残酷的过去,一点一点的呈现出来,只不过,当下,因为商业利益的掺入,原本用来反思的战争,无形中成为了一中博取利益收入的工具,最终,在得意忘形中将战争的反思亲手埋葬,原本可以选择离人性最近,可偏偏成为了背道而驰的呈现。

国内的二战题材电影,多以战争场面讨巧,比如《金陵十三钗》,且用鲜血淋漓带来直白的感官刺激,比如《南京南京》,我承认,这种残酷,的确是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可是,却很难进一步带来情感共鸣的深刻体会,倘若从来不把战争中的人以及人性摆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残酷与鲜血推到最前面,用表皮取代核心,本末倒置便无法产生令人深思且持续发酵的经典。

曾经,我介绍过波兰电影《钢琴师》,那绝望到底的心灵冲击,源自于个人置于战争背景的不知所措,而脆弱的人性,总是在文明与野蛮之间徘徊动荡,不过,我觉得,最能给人从里到外透彻洗涤的,大概便是,从给予你希望到最后呈现给你绝望的全部过程,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便是如此。

这部上映于年的电影,从人物的选择上,有点类似于《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它所选取的角度,都是战争挑起一方的德国,只是,个人看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要稍稍略胜一筹,因为,它选择的人物,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八岁男孩,而它的核心不是救赎,而是毁灭。

1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拥有着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那就是战争中的孩子,孩子的视角其实可以等同于上帝视角,因为,不受任何价值取向限制的情况下,所呈现的事情往往是最为真实的一面,孩子看待事情,从不带有任何批判的色彩,因此,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美好被破灭的全部过程,以及深植在现实土壤中模糊不清的人性。

导演为了能够深挖战争的原罪,将故事角度放在了纳粹德国一方,为了撇去大人主观元素的干扰,用一个德国孩童布鲁诺的成长,引出战争中最残酷的真相,电影的焦点游走在大人与小孩之间,而利用小孩的天真和大人的虚伪作为对比,从而完成了从美好的理想建构到残酷的现实回归。

八岁的布鲁诺从来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从电影的开头,利用布鲁诺与自己伙伴张开双臂学飞机奔跑在街面的路线,引出了士兵抓人的紧张局势,而回到房间后看到搬家的场景,也就带动了故事之后的剧情走向。

豪华的房子拥有着明媚的色彩,而这里是布鲁诺与同伴探险幻想的圣地,所以,这栋房子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布鲁诺美好理想尚未被侵蚀的最后阵地。

可是,因为*人父亲的升迁,布鲁诺不得不离开这里,离开他的伙伴,搬到郊区去居住,而这种搬离,其实,也在一点一点的吞噬着布鲁诺天真的梦境,因为,郊区的房子虽然也很大,可是高墙环绕,铁门阻隔,士兵把守,色彩也呈现着暗灰色,早已没有了之前房子的活力,这里的房屋变化,和剧情之后的走向完全契合,也是残酷现实的开端。

作为二战题材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居然没有任何战争的场面,而它所有的焦点,几乎都聚集在布鲁诺来回穿梭在自己家房子与集中营的过程中,当然,中间还穿插着父亲与母亲从恩爱到隔阂,奶奶与父亲的碰撞,父亲性格的变化以及姐姐性格的变化。

这种因为战争而对于一个完整家庭的撕裂,并没有通过最为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示,倒更像是生活纪录片,利用布鲁诺天真的眼睛作为镜头,在看着,在观察着,只是,并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评说着,影片似乎也是故意规避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讨论。

因为,布鲁诺始终生活在自己的梦境中,同时也被大人的谎言所包裹,所以,他并没有对于战争表现出多大的反思,可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因为早已从课本熟知的历史,以及残酷战争对于布鲁诺童真一点一点的吞噬,在荧幕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以及深刻的反思。

这种电影中,对于反思留白的处理,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在观众身上彻底得到发泄。

2

德国孩子布鲁诺,犹太人孩子沙暮,两个在战争时期本是对立的身份,却在电影中完成了和谐的相处,利用残酷现实的铁丝网,隔开了两个拥有理想色彩的孩童,他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谈论着战争,布鲁诺认为这是一场游戏,羡慕着沙暮那边的集中营,而沙暮却羡慕着布鲁诺可以吃饱饭的家庭,他们谈天说地,有时候也沉默不语,当明媚的阳光打在他们身上时,作为观影者,甚至忘了这是一部战争片。

战争中尚未被侵蚀的童真,在他们眼里,战争从来没有具体的概念,电影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将原本与战争格格不入的童真,通过镜头语言无限放大,弱化战争并不是为了美化战争,恰恰相反,通过这种令人心碎的反衬,是最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产生深刻反思,因为,战争的原罪就是将无数理想与童真埋葬,利用虚伪与欺骗满足原始的私欲,因此,导演尽可能多的让我们看到在战争中尚存的一丝人性光辉,透过这个,让我们反向的知道,战争是多么可耻的事情。

“假期如果你喜欢,可以到柏林来看我,等我们大家都和好的时候。”这是布鲁诺和沙暮的约定,其实,当电影进行了四分之三时,从开始就一直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个犹太孩子不会死,因为,美好的东西谁都不愿意失去,可是,电影却利用这种包装美好的陷阱,在电影最后,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失望,甚至可以说是绝望。

布鲁诺在铁丝网下挖了一个洞,在他眼里,这是探险的开始,可是,却没想到,却成为了他和沙暮最后一次的相聚,那道被关上的门里,等待他们的是死亡的到来。

当电影的结尾,镜头的焦点对准那扇铁门,缓慢朝后移动时,画面的色彩是暗黑色的,寓意着理想最终被残酷现实所亲手埋葬,虽然,导演并没有直白地展示两个孩子尸体的画面,却用这种克制的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贯彻全身的凉意。

整部电影中,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知道真相却迟迟没有揭穿的母亲,只能极力克制着崩溃的情绪;对于纳粹忠心耿耿的德国*官,虽然最后为了家庭,做出了让孩子离开这个地方的妥协,却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始终沉迷参*梦的姐姐,虽然最终有了一丝丝退意,却在心里并没有对于战争产生厌恶,当所有围绕在布鲁诺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承受着战争无形伤害的时候,布鲁诺就成了最终的爆发点。

原本自始至终处于平静主调的故事,在布鲁诺死去的雨天,完全爆发,每个人都开始不知所措,电影到这里,其实已经将之前铺垫的情绪,完全表达了出来,同时,也对于故事的核心给予了正面的反映。

战争没有双赢,只有不断累积的欺骗,布鲁诺代表着美好的理想,可是,充斥在谎言中的理想,就像是被圈禁起来的布鲁诺,当最终跳出那个被遮蔽住真相的圈子时,迎接他的只有死亡,因为,战争中的人性一直都存在渐渐麻木的状态,最终,人变成了野兽,却浑然不知。

3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但电影在拍摄时,省却了很多孩子的心理活动描写,而是利用他身边人的表现作为陪衬,来重点突出布鲁诺的童真,正是这份到死都保持着的童真,让观影者在心里产生一种对于战争的厌恶。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依旧能够收获超高口碑的原因,利用美好来戳穿丑陋,利用童真来反衬虚伪,当所有的希望在最后一刻变成绝望时,悲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悲剧。

没有刻意赚取你的眼泪,却始终揪着你的心,让你成为故事的追随者,甚至,无形中成为了电影中任何一位可以接近,并且有机会告诉布鲁诺真相的人,被压制的情绪始终无法得到释放,可是,却又舍不得看着美好被撕碎,于是,更能深切的反思出战争的原始罪恶。

反观国内二战题材的电影,我们是不是缺少了这种,站在人的角度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其实,无论美丑,战争最关键的,是对于人这一主体的刻画,如果,可以让战争中的人性占据主导,那么,即使不用那多的战争特效,同样可以剖析出战争的罪恶本质。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居然被这部电影的海报给欺骗了,不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