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虽然大众对流落风尘的女性充满鄙视,可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对他们坚韧的品格赞美不已。在她们的身上,有命运的无奈,但屈服命运之下,他们心中仍有着大义。
从李师师到高圆圆,忠君爱国情怀成为吾辈楷模。但到了近代,因为张艺谋的缘故,让守护在秦淮河畔的金陵十三钗成了我们推崇的对象。不论身处何地,不论作何位置,我们都应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如他们一般。
她们生而平凡,却又如此非凡。这些人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战争的残酷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日本铁骑强势踏入我国土地,肆意烧杀抢掠,全国都处在水深火热中,在那个看不见前路的时期,无数人民成为了祭奠品,活着成为了唯一的一种信念。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抗争题材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日本侵略南京的那段时期内,混乱的社会中的一座教堂,日本官兵发现有女学生后强征女学生去日本庆功会表演节目,而十三名风尘女子挺身而出,甘愿代替教堂女学生走上这条明知无归期的*泉路。
影片的背景地选在了南京,这座历经磨难的城市,但凡熟知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里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那是一场至今提起都让人愤怒无比又潸然泪下的灾难,面目狰狞的日本官兵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向手无寸铁的人民举枪扫射,满目的红成为了地表的颜色。
若问地狱在何处,当人们生命不由己时,当杀戮成为唯一一种,当活着成为一种奢望时,或许人间已然成为了炼狱,持械者掌控着生死。人命如草芥,善良的心不知被掩埋在了何处。
影片开头便是漫天的大雾,耳边充斥的枪声在大雾中划出一条条痕迹,此时导演用运动镜头随着学生逃命节奏的移动,摇晃的画面,学生害怕的神情让观众的心都纠了起来,因人物的害怕而害怕。
当一名官兵用刺刀刺向逃难者的隐蔽处时,刀刺的嚓嚓声透过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刺进身体的疼痛,而影片中一声呻吟都未有过,在无声中便有多条生命流失了,遍地的尸体让这座城市显得异常空旷和寂静。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类型的电影中,往往导演都倾向于展现我国官兵英勇善战的形象,张艺谋导演也不例外,当数名官兵朝着明知走向死亡的坦克前进时,恍然间如同人们炸碉堡时的场景,一个接一个充当人肉盾牌,只为顺利炸掉标的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形象十分贴合那时的中国官兵。
通过影片重现当年战争的残酷,更让我们学会去珍惜现在世界的和平。生活于繁荣强大的中国,每一个炎*子孙不管身处何地,都同样为祖国自豪,也都下意识地守护着这份先辈辛苦打拼的和平之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
人人都是英雄
在大众观念中,战争中的英雄往往都是英勇善战的将士,更符合心中对于英雄的形象。该部影片另寻角度,英雄不再只是伟岸的男人,而是手无寸铁的女人,一群流连在烟花之地的秦淮河女人,她们突破世俗的偏见,挺起胸膛拯救了尚在青春时期的学生们,她们的此举何尝不是一种英雄行为。
战争残酷无情,但若人人都畏首畏尾,苟且偷生,那么国家将不复存在,在此刻挺身而出的正义之士以自己的性命为*注,踏上了拯救万民的道路。心怀大义、不畏生死的人物正是英雄,这也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即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在小我与大我间选择了大我,在个人与国家间选择了国家,这类人在每个时代中都存在着,并用他们的精神鼓舞激励着更多的人。
世俗对于风尘女子的评说总是一边倒的谴责、不屑,为了生活却出卖自己,丢失了自尊自爱,这类人远与英雄的形象差之千里,但张艺谋导演将她们刻画成了英雄,虽为虚构的故事,但也在向观众传达,战争时代只要心怀大义便人人都可成为英雄,英雄不分出生、不分贵贱。
在战争片中,色彩成为了微小的因素,因为在纷乱的社会、残酷的战场上不需要过多浓烈的色彩。从张艺谋导演早期的作品《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看出他对于色彩的运用十分执着,全影片的色彩无时不在吸引观众的眼球。他在此部作品中依旧有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是在色彩方面并没有像往常作品中那样强烈。
影片大体都以冷色调为主,以体现战争的残酷,唯一的色彩在于教堂中。俯拍镜头下地上超大的红十字标志在冷暗的基调中成为了一处鲜亮的存在,红十字代表着救赎,而影片中这里依旧被战争所侵害。
教堂顶层处的彩色玻璃出现的场景最多,人物在那绚烂的玻璃反衬下的彩光所笼罩,玻璃两边一边是残酷的战场一边是可以生存一时的栖息之地。它何尝不是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渴望活着的希望。
结语
十三钗,用这样一个中性的词语,既是描述女子的柔弱又是尊重女子的刚烈,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女子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世界的善意。她们虽说已经流落风尘,可要说认命,那才是对她们的侮辱。
活在战乱年代,多少仁人义士都冲上一线,就连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们都团结合作,一致对外。可见时势造就英雄,炎*子孙也不畏惧苦难。只要国家需要,我们人人都能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