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
南京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城市里都是书香气,人们身上都是书卷气。生于斯长于斯,是幸福的,这座城市用一种厚重的文学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近日,“品读中国南京文学课”在世界“文学之都”正式开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带来了精彩的第一课——《唐诗宋词与金陵文脉》。高峰细数金陵城的文学名家,让大家与李白、刘禹锡、周邦彦等心灵触碰,用唐诗宋词重新“打开”南京。
诗仙李白有着浓厚的金陵情结,他是“南京的形象代言人”
提到唐诗宋词,人们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一定是李白。
“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著名文人墨客都在南京留下过足迹,在这里创造了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高峰表示,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李白一生多次来过南京,他有深厚的金陵情结。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写道:“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这证明李白祖上居住于金陵,属地位较高的世家,后来外敌侵扰遭难,才迁居甘肃。
正因如此,在李白一生创作的多首作品中,有多首都是在南京创作或者歌咏金陵相关的人和事迹。而李白歌咏南京的诸多诗篇也成了南京文学的宝贵遗产。
据南京地方志专家推测,李白至少来过南京四次。唐开元十四年,李白首次来到南京壮游,写下《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天宝七年(年),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宝九年,这一阶段,李白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以《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为著名;天宝十三年(年)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颢又一次来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离开。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诗作。“安史之乱”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经以今高淳、溧水境内石臼湖、固城湖的风景作《丹阳湖诗》。上元二年,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南京。此前,他曾上书朝廷《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古典小说《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等由诗仙演绎的“酒掌故”千百年来为人传诵。
著名作家叶兆言在写《南京传》的时候,把李白称为“南京的形象代言人”,“千百年来,他一直在为南京做免费广告。李白与南京关系确实非同寻常,他一生无数次游览或在此暂住,遍赏金陵名胜,广泛结交当地朋友,喝不完的酒,写不完的诗。”他说,“自从有了李白,有了李白的诗,要想举例说明南京历史,要想夸一夸南京这个城市,变得轻松容易。”
南唐后主李煜遥望金陵,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
提起南京的陵墓,人们自然会想到明孝陵、中山陵等。南京还有一座宏大的陵墓,这就是被称为“江南地下宫殿”的南唐二陵。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都金陵,共传三位皇帝,即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其中李后主的名气最大。
李煜在*治上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非凡。他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尊为“千古词帝”。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高峰认为,李煜的诗词以公元年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描写题材和情感境界。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生活奢华,因此前期的不少作品,都描写了南唐宫中宴乐的情景。如《玉楼春》中所写“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后一个时期,为李煜降宋后所作。困居北方的李煜遥望故都金陵,狱中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此时期他的作品如《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作大都哀婉凄绝,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傅心,央王观频树琼枝作烟萝。几儿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首《破阵子》是李煜沦为俘虏后,回思往事而作。对于这首词,苏东坡点评道:“李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苏东坡认为,李煜没有想着百姓亡国之后的忧苦,在其位也不谋其*。不过,郑振铎认为:“此正后主至情流露处。他心里不愿哭庙谢民,便不哭庙谢民。此种举动,实胜于虚伪的做作万万。好的作品,都是心里想什么,便写什么的。”
王安石失意的晚年,被金陵山水抚慰
从今天的南京清溪路一直向北,穿过海*指挥学院的两座大门,就看到了一座位于半山坡上的建筑。这里,就是王安石晚年的住所——“半山园”。半山园原名“晋谢公墩”,早前为谢安故居,北宋时为王安石宅第。
历史上,半山寺经历了数次被毁与重修。明初时,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时,将半山寺包入城内,因其地接近皇城而成为禁区,寺遂废。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在故址重建半山寺,咸丰时被毁,同治九年重建,宣统时重修。
回顾王安石的一生,他在南京度过了青春时代,一生3次出任江宁府尹。他偏爱南京,他不仅选择在这里退隐,更选择在这里安葬。
高峰表示,“被称为‘11世纪中国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南京先后生活了20年,他逝世之后又埋在钟山脚下。在金陵,王安石留下了许多佳词丽句,为宋代南京文学的繁盛做出了杰出贡献。”
熙宁九年(公元年)冬天,王安石第二次罢相。这一次,他终于长久地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金陵。王安石《游钟山二首》其一:“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可以说,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早年的诗人,意气风发,投身*治,锐意改革,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辉煌荣耀。改革失败后,诗人隐居南京,多与钟山为伴,辉煌不再,荣耀不存,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浮躁。在表面的写山过程中,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
“屋绕弯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钟山的清风白云,青溪、南浦的澄江碧水、白下门外的寒烟芳草,这些是频繁出现在他诗词中的金陵风物。高峰认为,“正是金陵山水抚慰了王安石人生失意的晚年,使其在枕石漱流、望峰息心的幽静自然当中,获得了远离尘嚣的恬适和物我两忘的精神快乐。”
金陵怀古题材兴盛,留下无尽宝藏和遗产
唐宋时期的南京文学,不仅有名家辈出,而且突出表现为金陵怀古题材的兴盛。物换星移,春秋代谢,龙盘虎踞的十朝古都,经历了中国历史中的无数兴衰荣辱,为人们留下了千年一叹。以南京为首都的王朝,大多历史短促,于是不断累成强化了南京文学的感伤怀旧的格调,前朝的亭台楼阁、月夜桨声里的秦淮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触目所见皆是咏史怀古的绝好素材。这也就构成了南京古代文学当中最为常见也最富特色的题材和意蕴。
中唐诗人刘禹锡创作了一组咏怀六朝金陵遗迹,总结历史教训的名作《金陵五题》,从不同的角度着笔,反复表现历史兴亡这个主题。其中,《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将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到带着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去写,这样更能显示出故国的落寞和荒凉。
晚唐诗人杜牧一生7次往返于金陵,创作了许多怀古佳作。据记载,杜牧第一次来南京,是唐文宗大和七年春,杜牧奉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经江宁。长江两岸明媚的春光,建康古城的岁月沧桑,抚今追昔,杜牧不禁诗情萌动,挥毫写下了《江南春》《泊秦淮》的佳作。杜牧游览南京,还留下了《台城曲二首》《清明》《江楼晚望》《江南怀古》等诗篇。唐宣宗大中五年,49岁的杜牧接到朝廷的调令,返回长安,任吏部考功郎中。这是他最后一次路过南京。一年后,他病逝于长安老宅中。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敏感多情的韦庄用台城柳,感叹永恒的自然和人事的变化。
宋代,最著名的两首金陵怀古诗词中,一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将以史为鉴的题材引入诗词中,上片以地理制高点描写金陵秋天的景色,下片在历史的制高点,追怀六朝旧事,对逸乐亡国提出批评。
还有一首是周邦彦的《西河》:“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空城,风樯遥度天际……”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在溧水当县令的三年,创作颇丰。
这首怀古词,先写金陵山川,再写莫愁湖光,最后深入乌衣古巷,由远及近写出金陵古城的沧桑变迁,深刻寄寓古今盛衰兴亡感慨。
高峰表示,唐宋时期歌颂南京的佳词丽句,美不胜收、数不胜数,“这些作品汇聚成了金陵唐宋诗词无尽的宝藏和遗产,值得我们后人骄傲和珍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