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我于年10月1日看完了这部电影,至今仍然记得那种悲凄无力的感觉。快两年了,一直不敢再打开看第二遍,在网站上刷到小视频都得匆匆划过去。昨天偶尔看到了关于这个电影的评论,说所谓的“价值”所谓的“值不值得”,想说点什么。
豆蔻回去拿琴弦,值得吗
她觉得那个叫浦生的兵娃娃像她的弟弟,因为是浦口生的,所以叫浦生。她家也是浦口的,她想在兵娃娃去世之前给他弹一首她擅长的曲子。
一根弦不行,得四根。
豆蔻和香兰的死是整个电影我发着抖看完的地方。就像是巨大的黑暗和死亡就在身后,却怎么也抬不起腿逃脱的梦魇,我内心充斥着巨大的恐惧和绝望。豆蔻被发现时有一个日本兵说了一声“找到你了”我头皮发麻,她跳到河里又从河里被抓上来,被发现的时候她们身无寸缕、千疮百孔、触目惊心。我不忍心去阐述她们受到侵害的过程,更没有勇气去仔细描述她们的尸体是什么样子的,在我心里,看过最恐怖的惊悚电影,也没有这种有历史依据的镜头更能击中我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浦生去世前豆蔻、香兰逃亡途中可怕的是,真实历史永远比电影还要恐怖。
有人说,豆蔻自己作死。她不是没有逃生的机会,但是她选择再一次回去拿琴弦。当然生活在这个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里的我们永远也理解不了当时的人是怎么想的,永远也不能真实体会到战争带给他们心灵和身体的虐杀和荼*,在极度绝望的时候,人总要有点可以依托的理想主义吧,或许在电影里,给像弟弟一样的人谈一首曲就是豆蔻依托的心灵信仰。站在绝对的上帝视角,这当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我们都不曾经历过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我们体会不到她们内心的绝望和无助,那时候的豆蔻,她觉得值得,在她心里,她弹琵琶他讨饭,和和美美过生活,虽然成为了她的催命符,但那更是她的理想。
秦淮河女人集体换出女学生是应该的吗
昨天刷到关于这这电影的评价时,有一个评论“女学生的价值比妓女大多了,她们这么做是应该的”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有一股梗在心里的愤怒和失望不知道该往哪里发泄。应该吗?什么是价值?谁的命不是命?在那场人人自保的浩劫里,她们这群风尘女子,一辈子受人轻贱,但在国家存亡之际她们以一己之躯代替女学生,脱下风情万种的旗袍,赶赴一场惨烈的死亡,这不是价值吗?反而是我们,现在在讨论应不应该的问题才是一种悲哀。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评判,所有的牺牲和奉献都不是是与非的问题,重点在于发自内心的牺牲的伟大是应该永远被人铭记的。
女学生在去日本人处之前决定自杀秦淮河女人们打扮成女学生样子在网上就这个话题搜索看到一个人发表评论说“整部电影这一段我的印象最深,豆蔻在收到屈辱折磨的时候,和我一同观影的朋友,他居然在笑!他在笑!而且笑得很猥琐!”这场浩劫距离我们太远了,远到有些人腰缠万贯后腐骨穿心,远到有些人居然可以麻木地讨论所谓的值不值得,所以我很感谢《金陵十三钗》这不作品,她可能会让一部分在尘埃中苏醒,把这段历史刻进骨血,虽然有些人可还是会在泥土里腐烂致死。
一个满目疮痍的城市,她或许会因为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让伤疤愈合,但是伤疤留下来的疼痛,应该被永远铭记才对。
姐,快去,打雷了,雨,场上晾着麦子呢,麦子被浇潮了……
这是浦生去世之前迷迷糊糊说的话,我们生活的安逸富足,那浦生他们的安逸富足呢?
有人说这种集体有意识的英雄主义本来就不可信,何况还是在那个人人自保的战争年代、豆蔻和香兰出门取琴弦和耳环更是无知单纯作死到极点。可是这是一部电影,艺术虽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有艺术表现形式应该被允许存在一些高于生活的情节来升华或者揭露它想表达的主题,它产生的意义就是凭借本身的情节和镜头表现来感染观看者。看完整部电影,我无心去讨论什么电影的真实性、可信度、故事性或者逻辑性,我也不能否认某些影评这对这部电影表现手法、人物转变等方面的批评,我只知道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被人物们的情绪带着走,我在整场的压抑和绝望中对所有的情节信以为真,并且被震撼,被警醒。
这就够了,不是吗?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精致的影评家,《金陵十三钗》能让我震撼到,能让我在心里产生永远的震撼和警醒,在我心里,它就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