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参考注释
①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的一个小岛上。
②[更定]:晚上八点左右③[拏]:撑(船)
④[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着、围着。毳,鸟兽的细毛。
⑤[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雾凇,云雾或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⑥[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⑦[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⑧[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⑨[客此]:客居在此⑩[舟子]:船夫[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有什么特点?(听觉、视觉、由远及近;白描、夸张)
2、“湖中更得焉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莫说…;客、舟子突出作者痴)
3、“两三粒”可否改“粒”为“位”?为什么?(不可以,“粒”与“上下一白”对比显小)
4、“我”为何要“强饮”三杯?(表示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5、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结尾还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不是;是作者有意为之,反映出文人雅士的孤傲及遗世独立的情怀)
6、第一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白描;抓住事物特征,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
作者简介
张岱(年~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岱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另一方面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链接中考《一》
《湖心亭看雪》张岱
《西湖》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链接中考《二》
《湖心亭看雪》张岱
《满井游记》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4)而此地适与余近: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2分)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链接中考《三》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3、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