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秦淮区,盛产成语
TUhjnbcbe - 2023/6/23 21:19: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84.html

提问:你会用哪种另类的方法,来凸显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答案很多,若要是让我来回答,我会选择通过“成语”来表现。

浓缩着中华文化精华的成语,和文字一样,是国人常交谈、沟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古自今,中国一共诞生了三万余条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

同样的,一个地方孕育的成语越多,越能证明这个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厚。那做为中国四大古都的南京,一共诞生了多少成语呢?据相关资料显示,大约有多个。

虽然这个数字只占中国总成语的三百分之一,但成绩也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我在整理这些诞生于南京的成语时发现,一旦具体到南京成语诞生的地点,秦淮区的出镜率那可是相当的高,简直就是南京成语的主产地。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往情深、管中窥豹、画龙点睛、凤毛麟角等成语,都起源于秦淮区,其他的还有情同骨肉、不可理喻、江郎才尽等等。

只能说,秦淮区,真不愧是天下文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熟悉的成语,究竟出生在秦淮区的哪些地方!

1

夫子庙

如果说秦淮区是南京成语的主出生地的话,那夫子庙就是秦淮区成语出生地的核心,像一往情深、管中窥豹、画龙点睛、东床快婿,都出处于夫子庙。

一往情深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最早并不是指男女爱情。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欢听别人吹奏笛子。每当听到好听的乐曲他就激动不已。当时住在乌衣巷的宰相谢安听说桓子野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赞赏说:“桓子野对音乐的这份感情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只要一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激动得不能控制自己。”

释义:形容对人或事物有特别深的感情,指对人或对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管中窥豹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东晋王献之小时候站在院子里看家里几个下人在玩樗蒲。看着看着王献之发现其中一个人要输,遂脱口而出喊了一句,提醒那个人他要输了。下人欺负他是个小孩子,就对其他人说:“这小孩只不过是从管子里看豹子,只能看到一个斑点。”

释义: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画龙点睛

发生地:夫子庙

典故:南朝画家张僧繇在新建的安乐寺(今夫子庙附近)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都没画眼睛。旁人不解,张僧繇回答说我怕画了眼睛后龙会飞走。旁人听了此话以为他吹牛,坚持让他画上眼睛看看。结果画上眼睛的龙真的飞上天去了。

释义: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人琴俱亡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亦作会稽),献之则留在建康。公元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凤毛麟角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南朝时期的谢超宗,是乌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亲逝世后,谢超宗写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读后大加赞赏,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而“麟角”之说则是出自《北史》:“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释义: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坦腹东床/东床快婿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住在南京乌衣巷,有一次,太尉郗鉴要为女儿挑选一位好女婿,便派人到丞相王导府中提亲。王导对来人说:“我家子侄全住在东厢,你可任意挑选!”来人一个个仔细看过后,回去向郗鉴禀告说:“王家子弟长得英俊不俗,惟有一个袒露肚皮,像什么也没听见似的。”郗鉴笑着说:“此子不同流俗,正是我的乘龙快婿。”

释义:旧作女婿的美称。

大笔如椽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东晋大臣王珣,家住城南乌衣巷,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送了一枝像房顶的房梁那么大的笔给他。醒来后,他对人说其预感到会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果然,一会儿有人来报告说孝武帝驾崩了,而王珣则被任命负责哀册等重要文书的起草事宜。

释义:意思是原指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现多指大作家,大手笔。

才高八斗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南朝宋代大诗人谢灵运,深受刘裕皇帝宠信,但国家大事却一直不倚重他。谢灵运觉得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于是辞掉职务,寄情山水。当时的人称他文才盖世,他自己说:“天下才为一石,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得一斗。”

释义:原义是形容曹子建文才出众,天下文才总共一斗,他自己占了八斗;后比喻才学极高。

空洞无物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东晋丞相王导爱结交朋友,周围人对他赞美有加,却无实际内容。一天,王导到名士周伯仁家做客,两人小酌后,带凉席到树下纳凉闲聊。王导说到兴头上,竟忘乎所以,伏下身去,把头枕在周的腿上。王导指着周的肚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周回答:“这里面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以容纳数百个。”说罢,二人大笑不止。

释义: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或内容不切实际,多指言谈、文章等没有内容。

琳琅满目

发生地:乌衣巷

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还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导在座。在另一个屋子,又见到王诩和王澄。出来后,他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

后世多作“琳琅满目”,比喻美好的事物充满视野(多指书籍、工艺品或诗文内容)。

释义:眼前全是各种各样的美玉。比喻眼前到处充满了美好的事物。

2

老门东

渐入佳境

发生地:老门东顾楼街

典故:东晋画家顾恺之,住在原夫子庙附近的“顾楼街”(现在老门东西域,位于长乐路中段,东自武定桥,西至中华路),关于他,还有一个成语。他喜欢吃甘蔗,但总是从梢吃起,渐渐吃到根。别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吃,他回答得很妙:“渐入佳境。”

释义:比喻兴趣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

3

秦淮河

阳奉阴违

典故: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嗣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阳奉阴违,定行参办不贷”。

释义: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4

朝天宫

江郎才尽

发生地:冶山(现朝天宫附近)

典故:南朝文学家江淹擅长诗赋。据说,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一男子自称是郭璞,对他说,“我的一支毛笔在你那儿有些年头了,该还给我了吧。”江淹手往怀里一摸,果然摸到一支五色笔,便递给了他。此后,江淹就再也没作出什么佳句。史书记载,江淹被罢去宣城郡的官职后回到建康,在冶亭驿站休息时做了这个梦。冶亭驿站位于冶山,即朝天宫所在地。

释义: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5

江宁路

改邪归正

典故:南朝建康有个叫周处的,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被称为当地“三害”之首。后来在母亲和乡邻的感化下,改过自新,打虎斩蛟,筑台读书,成为为国领兵打仗的大将*。

释义: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6

长干里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典故:唐代诗人李白在南京的长干里游玩时,写下《长干行》。诗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释义:指男女从小相识,一起玩耍,感情纯洁,亲密无间,没有猜疑。

7

光宅寺

情同骨肉

典故: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当上皇帝后,把位于城东南同夏里的出生地老宅“舍宅为寺”,故名光宅寺。梁武帝还任命当时的高僧法云大师为光宅寺住持。

当时,有一名大臣王筠给法云写信称:“弟子宿植善因,早蒙亲眷,情同骨肉,义等金兰。”

释义:情谊深厚如同至亲手足。

8

瓦官寺

不可理瑜

典故:戴逵,是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哲学家,他自小聪慧好学,工书画,其画的佛像庄严精美,成为当时的典范。除此之外,戴逵又擅长佛教雕塑,其中花十年精力制作而成的五尊佛像,与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贡的玉佛像并称金陵“瓦官寺三绝”。

戴逵虽然善画佛像,但自己却不信佛,在理论上更是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一说,是无神论思想的先驱之一。他曾与当时的高僧慧远展开多次辩论,并撰写了《答周居难释疑论》,阐述反佛教的观点。他在书中说:“此乃未喻由于求己,非为无可理喻也。”意思是这是由于自己努力克制不去讲其中的道理,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讲。成语“不可理喻”就从戴逵的“无可理喻”演变而来。

释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淮区,盛产成语